作者|时事热点观察者
7月22日,美国"印第安纳"号核潜艇悄然抵达夏威夷珍珠港,成为第7潜艇中队第7艘驻泊的战略力量。这本是美国海军一次常规兵力调动,却被《新闻周刊》等美媒急不可耐地贴上"应对中国威胁"的标签。从南海巡航到关岛增兵,从航母部署到核潜前置,近年来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动作从未停歇,而每一次"秀肌肉"后,总少不了"中国威胁"的陈词滥调。这次夏威夷增派核潜艇,究竟是美国维护安全的"必要举措",还是霸权焦虑的又一次暴露?
一、增派核潜艇:美国亚太军事扩张的"常规操作"
要理解"印第安纳"号的动向,首先得看它所属的力量体系。作为"弗吉尼亚"级攻击核潜艇,其核心能力是发射"战斧"巡航导弹(射程超2500公里)、执行情报侦察及反潜任务。这类潜艇的部署,本质上是美国"前沿威慑"战略的一环——通过将高端作战平台前推至关键海域,缩短对潜在对手的反应时间。
值得注意的是,第7潜艇中队驻守夏威夷,本身就是美国亚太军事布局的"神经中枢"。该中队下辖7艘核潜艇(3艘"弗吉尼亚"级+4艘"洛杉矶"级),覆盖范围包括西太平洋、印度洋及南海周边。此次"印第安纳"号的加入,并非突然增兵,而是美国调整核潜艇部署逻辑的结果:随着"俄亥俄"级战略核潜艇逐步退役,"弗吉尼亚"级作为多用途攻击核潜艇的重要性上升,前置部署能更高效地支撑美军在西太的"分布式杀伤"概念。
换句话说,这次调动是美国海军内部兵力结构调整的产物,与所谓"中国威胁"并无直接关联。若真按美媒逻辑,过去十年美国在亚太的核潜艇数量从5艘增至11艘,是否意味着中国军力在过去十年持续"威胁"美国?显然,这种因果倒置的叙事,暴露了美媒的根本动机——为美军扩张找借口。
二、"中国威胁"是美国军事冒险的"万能背锅侠"
翻看美国近年来的军事动态,"中国威胁"几乎成了所有行动的"标准脚本":在南海常态化巡航,说是"应对中国岛礁建设";在关岛扩建基地,称"中国导弹覆盖范围扩大";甚至在日本部署陆基"宙斯盾"反导系统,也要扯上"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威胁"。这种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,美国永远是军事行动的主动方,却将自己包装成"被动防御者"。
以此次核潜艇部署为例,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本就远超"防御需求"。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,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了约37万兵力,占其海外驻军总数的40%以上;仅关岛就拥有安德森空军基地(可部署B-1、B-2、B-52战略轰炸机)、阿普拉海军基地(可停靠核动力航母)等核心设施。相比之下,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主要用于民用服务和必要防御,且始终承诺"不首先使用核武器""军事力量防御性质"。
更讽刺的是,美国一边炒作"中国威胁",一边持续强化对台军售、推动美日韩军事一体化、在菲律宾增设军事基地,这些行为才是真正加剧地区紧张的根源。正如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所言:"美方强化亚太军力部署,粗暴干涉他国内政,煽动制造紧张局势,其所作所为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。"所谓"中国威胁",不过是美国为维持霸权、遏制他国发展编造的谎言。
三、亚太需要的是和平引擎,而非军事搅局者
对于美国的军事动作,亚太国家的态度早已给出答案。东盟连续多年将"维护地区和平稳定"列为首要议题,多数国家明确反对域外势力军事介入;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国多次呼吁"搁置争议、共同开发"南海资源;即使是美国的传统盟友日本、韩国,也对美国过度军事扩张带来的安全风险表示担忧——毕竟,战争的风险从来不会只由挑事者承担。
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而坚定:我们始终是亚太和平的建设者、发展的贡献者。从推动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生效,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、全球安全倡议,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:大国可以有不同的责任担当。反观美国,一面在亚太兜售"印太战略",一面通过"奥库斯联盟"(AUKUS)向澳大利亚转让核潜艇技术,这种"只许州官放火"的双重标准,只会让地区国家更加警惕其"军事冒险"的本质。
美军向夏威夷增派核潜艇,本质上是其全球军事战略调整的一环,与"中国威胁"无关。美媒的炒作,不过是为美国维持霸权、扩张军力的旧戏码换了个新台词。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,从来不需要外部势力的"军事保护",而是需要各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、通过合作共赢共享发展。当美国还在用"威胁"叙事绑架地区安全时,中国早已用行动证明:真正的强大,从不需要靠恐吓别人来证明自己。
佳禾资本-配资炒股之家-股票在线配资-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